格致历史人物网

主页 > 古代历史人物 > >古代历史人物了解任仲虺的故事

古代历史人物了解任仲虺的故事

时间:2023-11-21浏览次数:

  

古代历史人物:任仲虺

 

任仲虺,又称莱朱、中垒,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,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,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。他辅佐成汤灭夏,建立商王朝,成为一代名相。

 

  据传说,他的诞生伴随着雷声虺虺、闪电如蛇、大雨倾盆,解了家乡多年的旱灾。古时候形容雷鸣声为“虺虺”,同时虺也是蛇的代称,因为下雨时闪电就像一条条长蛇飞舞,于是他的父亲为他取名“虺”,并给他以赤蛇纹身。因排行老二,所以叫任仲虺。

  仲虺在24岁继承了薛国国君的位子,他是一位充满才华和远见的人物。在薛地期间,他传承了先祖的优良传统,引领薛地的民众积极改进生产工具,鼓励各个村落在低洼地区挖井取水,积极推动农业的发展。此外,他还提倡人们饲养牲畜,积极促进畜牧业的发展。他设立了农官,教导人民用庄稼的秸秆来喂养牲畜,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蓬勃发展。

  古代历史人物:任仲虺,智慧卓越之人。他不惜将畜生的粪便视为宝贵的肥料,以助土地的生育能力达到巅峰。然而,他的雄心不止于此,还致力于手工业的兴盛。在他的领导下,铜器制造、手工艺品工坊、皮革加工、酿酒业、养蚕和织帛工艺等各行各业都在薛国茁壮成长。这个时候的薛国已经崭露头角,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、实力强大的诸侯国,而与此同时,夏王朝已经步入衰败,内忧外患。

  仲虺有着远见卓识,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商汤灭夏的行列,谱写了一段壮丽的历史。他与伊尹并列为商汤左右相,共同协助商汤完成伟大事业。

  《左传·定公元年》中记载:“薛国的皇祖奚仲曾在薛国担任夏车正,后来迁居邳。而仲虺则在薛国担任商汤的左相。” 仲虺在商代初年居住在薛国,身为商汤的左相,他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尽管《尚书·序》中提到了他的著作《仲虺作诰》,但可惜的是,这些文献已经在东汉时期失传。然而,《墨子·非命上》中却记载了他的智慧之言:“仲虺曾言:‘我曾听闻自夏朝以来,人们借天命之名,随意制定法规,而上帝对此感到愤怒,导致了灾难。’” 仲虺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智慧,他的影响力深远。

  古代历史名臣仲虺的治国箴言凝练而深刻:“混乱之势,必须剿除;国家之亡,必须唾弃。将亡之势乃是加以削弱,这才是国家的利益。” 这句话中的“国家的利益”正是仲虺在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所表达的:“剿除混乱,唾弃国亡,同时加强薄弱之处。”

  在《尚书·仲虺之诰》中,他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念:“保佑贤臣,辅助德才,彰显忠诚,增进善行,兼并弱者,攻击昏庸者,消除混乱,唾弃国亡,国家才能繁荣。”

  

仲虺的主张

仲虺,是商代汤王时期的贤相,与伊尹齐名,共同辅佐商汤统治国家。《左传》中记载:“薛国的皇祖奚仲曾在薛国担任夏车正,后来迁居邳。而仲虺则在薛国担任商汤的左相。” 这表明仲虺是奚仲的后裔,担任商汤的左相,居住在薛国。薛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滕县南部四十里处。虽然《尚书·序》中曾提到他的著作《仲虺之诰》,但不幸的是,这些文献在东汉时期已经失传。然而,《墨子·非命上》中保留了他的一段言论:“仲虺曾言:‘我曾听闻自夏朝以来,人们借天命之名,随意制定法规,而上帝对此感到愤怒,导致了灾难。’” 仲虺拥有独到的政治见解和智慧,他的影响深远。

 

  

仲虺的政治理念

 

  古代历史名臣仲虺,商汤的得力助手。在商汤成功推翻夏桀的统治后,夏桀被迫逃至偏远之地南巢。虽然商汤留了一线生机给夏桀,但内心深处,商汤仍然感到不安和愧疚。他忧虑后人将批评他的宽容,指责他放过了这位暴虐的夏桀。正当商汤自责不已之际,仲虺为他撰写了这篇诰词,旨在安抚商汤,告诉他不必为此自责,因为他的决策是明智而正当的。这篇诰词可以被看作是一篇古代的“君主颂扬文”,是对圣明君主的赞美。那么,仲虺是如何为商汤树立圣明君主形象的呢?

  仲虺首先从哲学的角度,阐述了商汤推翻夏桀的合法性。他强调,如果没有君主来统治,人民将陷入混乱,社会将陷入灾难。因此,上天赋予了有智慧的圣王来治理国家,以维护社会的秩序。然而,夏桀并不是上天所指定的圣王,因为他不符合圣王的标准。他昏庸无道,漠视百姓疾苦,他的统治导致人民疾苦不堪,陷入了极大的苦难之中。在这种情况下,上天特意选择了商汤,赋予他智慧和勇气,来扭转局势,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。

  古代历史名臣仲虺,商汤的亲近顾问。商汤成功摧毁夏桀的统治后,夏桀被逐至遥远之南巢,虽然留下了一线生机,但商汤仍感内疚和焦虑。他担忧后人会指责他的宽容,批判他对夏桀的仁慈。而在商汤陷入自责之时,仲虺撰写了这封诰书,旨在安慰商汤,告诉他毋需过度自责,因为他的决策是合法而明智的。这篇诰书可被视为一篇赞美圣明君主的文献,是对伟大君主的颂扬。那么,仲虺又是如何树立商汤圣明君主形象的呢?

  仲虺首先从哲学的角度,阐释了商汤推翻夏桀的正当性。他强调,如果没有君主,人民将陷入混乱,社会将陷入灾难。因此,上天特意选择了聪明的圣王来治理国家,维护社会秩序,而夏桀并不是这位圣王。因为他的统治昏庸,不顾百姓的苦难,导致人民疾苦不堪,处于绝境之中。在这种情况下,上天特别选择了商汤,赋予他智慧和勇气,来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,成为他们的支柱和依靠。

  接着,仲虺更进一步安抚商汤的内心,指出夏桀的罪行在于篡改天命,欺骗人民。上天之所以将治理天下的使命交付给商汤,是因为上天认定夏桀是不善的。在商汤统治之前,商国处于夏朝的庇护下,如同一株茁壮的苗生长在杂草之间。尽管有圣贤之才,却没有获得广泛支持。而且商国的声誉在远方传播,使其陷入危险之境,就如同高大的树木容易被风摧折一般。然而,商汤以其谦虚谨慎、不贪图财利的品质,委以官职贤能之士,奖励功勋卓著者,使他的仁政逐渐辉映天下。从葛伯的征伐开始,东部、西部、南方、北部的部族都抱怨商汤将他们放在次要位置。他们渴望着商汤的领导,就如同干旱期盼雨露,罪人渴望着救赎之言。

  读完整篇诰书,我们可以看出,仲虺主要论述了两个核心主题:首先,他强调商汤灭夏的合理性,以解除商汤的自责和焦虑;其次,他阐述了一套普适的统治原则。

  关于第一个主题,仲虺的目标主要是让商汤内心宽慰。为了增强论述效果,

  古代历史名臣仲虺,商汤的亲近谋士。在商汤成功打倒夏桀后,夏桀逃至遥远的南巢,尽管商汤给予了他一线生机,但商汤仍感到自责和忧虑。他担心后人会批评他的宽容,指责他饶恕了这个暴虐的夏桀。正当商汤忧虑不已之际,仲虺为他写下了这封诰书,以安抚商汤,告诉他毋需过分自责,因为他的决策是明智而正当的。这篇诰书可以被视为一篇颂扬圣明君主的文献,是对伟大君主的歌颂。那么,仲虺又是如何树立商汤圣明君主形象的呢?

  仲虺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,赋予诰书华丽的语言和雄伟的气势。尽管文中未直接记载“天子大悦”之类的情节,但可以想象这封诰书必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。至于后一个主题,仲虺一方面表现出责任感和智慧,另一方面或许也含有“引导君主”的微妙意图。他强调君主应该依赖贤才,而他自己正是商汤身边的贤才,因此具备担任“王者之师”的资格,具备更多地参与决策并影响国家走向的资格。

  然而,如果我们相信这篇诰书确实出自商汤时代,那么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:这篇诰书实际上可能是商汤亲自授意的。

  在文献的开篇就明确指出,仲虺写下这篇诰书是因为商汤灭夏后感到愧疚和不安。但是,商汤怎么可能因此而不安呢?如果他真的有所谓的“妇人之仁”,又怎么可能成功完成灭夏的壮举呢?在《汤誓》一篇中,在夏桀之前的准备阶段,商汤已经做出了坚决的决策。这表明,在理论和心理上,商汤早已解决了这个问题。因此,商汤可能亲自指示了仲虺写下这封诰书,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。

  商汤内心的不安可能并非实际情况,而更可能是商汤与仲虺的共谋之结果。

  更合理的情景可能是这样的:商汤在灭夏后,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批评商汤的声音,甚至可能有些主导性的反对意见。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,商汤与仲虺合谋了一场重要的宣传计划:

  第一步,他们故意传播消息,声称商汤驱逐夏桀后,自己感到非常愧疚和内疚。这种姿态旨在引起同情,让人们认为商汤不再是一个傲慢的征服者,而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。他内心不安,不断自责,感到羞愧难当,深受心理折磨。这为那些批评者提供了下台的理由:既然他已经自责,那就不必再追究责任了。

  第二步,仲虺代表群臣、代表诸侯,甚至代表历史名将伊尹,前来安抚商汤,帮助商汤走出自责的阴影。然而,为了达到引导和操纵的目的,他们并不仅仅止于安抚商汤,因为实际上商汤根本不需要这种安抚。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正面论证商汤灭夏的正当性,来改变公众的看法。

  商汤与仲虺的千钧一发之计可能就是这样的:

  在商汤成功驱逐夏桀后,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质疑商汤的声音,其中可能还包括一些主导性的反对意见。为了缓解这种舆论压力,商汤与仲虺合谋了一场重要的宣传策略:

  首先,他们精心编排消息,声称商汤在夏桀驱逐后,内心充满愧疚和不安。这种姿态旨在引起公众的同情,将商汤形象塑造成一个值得同情的人,而不再是一个傲慢的征服者。商汤表现得内疚不已,自责连连,感到羞愧难当,心灵深处受到巨大的折磨。这样一来,那些批评者就有了下台的理由:既然他已经自责,就无需再追究责任。

  接着,仲虺充当了群臣、诸侯,甚至历史名将伊尹的代表,前来安慰商汤,协助他摆脱内疚的阴影。但他们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安抚商汤,因为实际上商汤根本不需要这种安慰。他们的目标是通过积极地论证商汤作为救世主的正当性,来改变公众的看法。他们不希望让公众过多关注驱逐夏桀这一事实,因为这会引发人们对夏桀的同情和怜悯。相反,他们希望将焦点放在商汤作为拯救者的身份上,让人们认识到四海之内,人们翘首期盼他的到来,埋怨他为什么来得这么晚,等等。通过这种方式,公众的关注点将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转移。

  此外,在仲虺后半部分的政治理念中,很可能也是商汤与仲虺共同策划的结果。这一理念的目的是通过积极的、前瞻性的建设来引导公众积极地展望未来,而不是再沉溺于过去的事情。

  

墓地

莱朱去世后,被葬于亳城(今山东省曹县)北,后世尊称为宋天堌(今菏泽市曹县潘白刘村)。